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办公邮箱   |   ARP系统   |   术语在线   |   ENGLISH

黏、粘二字在科技术语中的应用辨析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术语》  |  发布时间:1995-03-01  |  【打印】 【关闭

  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形、音、义。汉字中的“粘”字有两个读音、四个义项。读音上一作(nián),二作(zhān)。义项有四:①同黏(读nián);②姓氏(读nián);③黏的东西附着在物体上或者互相连接(读zhān);④用黏的东西使物体连接起来(读zhān)。除义项②(姓氏)之外,“粘”字均用“黏”字注释,二者在词义上有密切的连带关系,在遇到“粘”字时,不易分辨其究竟是表达“黏”的词义,还是“粘”(zhān)的词义,以致混淆读音。如对“粘合剂”、“粘连”、“粘结”等词中的“粘”字,究竟是因其“粘”(黏)而连接在一起(因“合”、“连”、“结”字均有“连接”的词义)而应该读(nián)呢,还是把其视为一动作或结果而读(zhān),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一部分人读(nián),另一部分人又读(zhān)。本文试对此现象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黏、粘二字的历史情况考证及其在近代应用中的沿革与变化

  上述的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版)中考证:黏(nián),①胶附,贴合。俗作“粘”。见汉王襄僮约:“黏雀张鸟,结网捕鱼。”②谷类含胶性者或物质凝滞如胶均称黏。③沾染。黏(nián),胶著,同黏。见晋书殷仲堪传:“仲堪食常五碗,盘无余肴,饭粘落席间,辄食以噉之。”
  2.《康熙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中华书局影印组1962年12月版)记载:黏,[唐韵](唐)女廉切(nian),……[说文]相著也,俗作粘。粘,[广韵](宋)女廉切(nian),[说文]相著也,同黏。
  3.《中华大字典》(成书于1915年,中华书局1978年10月版)记载:黏,尼欠切(nian),胶——稠也。粘,同黏,见[集韵](宋)(尼占切(nian)并音黏)。
  由上述资料分析,黏、粘二字自古有之。“黏”的字义,一是表述黏性性状,由于黍等谷物有黏性而取其为偏旁;二是表达因黏性而起到胶附、贴合作用,同于现代“粘”(zhān)字的字义。“粘”字虽始自晋,但一直是作为“黏”字的俗称而存在和使用的,并只有(nian)的读音。而“粘”字之读为(zhān)音,则是近代才产生出来的。
  “粘”字产生出(zhān)的读音后,成为一个双音字。由于其偏旁“米”在书写上较之“黍”便利,因而逐渐广为应用。195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联合通知》中,将“黏”视为“粘”的异体字,予以停止使用。
  但是,由于“粘”字有两个读音,且义项上有较密切的联系,在日常应用中经常读混,所以在一些辞典中并未将“黏”当作异体字对待。如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福建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的《新编汉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1月版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的《汉语大词典》等辞典中,均把“黏”作为规范字收录,并在“粘”(nián)的义项上加注“同黏”,同时收录。
  鉴于汉字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和变化,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25日《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说明:“根据近年来汉字应用的实际情况,删去《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的50字,增收854字,其中包括尚需使用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12月2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中淘汰的异体字15个。”这批恢复使用的15个异体字当中即有“黏”字。

  二、“粘”字读音所带来的困惑

  目前,在报刊、文章中表述“黏”的概念时,多数人使用“粘”字,这是由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影响的结果及“粘”字书写方便。但在遇到“粘”字的读音问题时,则不太容易判断。这是因为不容易找到一个简单便捷的办法进行判别。那么,如何判断“粘”字在文章中的读音呢?有两种办法可以帮助分析:
  1.根据词义做判断。在其表述物质性状时读(nián),如“粘性”;在表述行为的功能时读(zhān),如“粘贴”。但是,如遇到上一节中所述“粘合”、“粘结”、“粘附”等两个字组成的词时,则一时不容易想清其词义,只得在情急之中各行其便了。另外,在遇到罕见的专业术语或是词义复杂时,便难以判断。如“粘端质粒”(遗传学)、“粘蜡”(医学)、“粘板”(林学)等,到底读(nián)还是读(zhān),则不考证不足以判别,既对文章诵读和口语交流带来困难,而且在读音上众说纷纭。
  2.按词性划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可以根据“粘”字的语法功能判断:在作形容词时读(nián),作动词时读(zhān)。但在实际应用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词性分析并不简单,一个词通常不只具有一种语法功能。如,“粘着性”中的粘着是形容词,但如果是表述(两物体)粘着在一起,“粘着”就是动词。另外,“粘结”等词也均可作动词使用,但这里按规范应当读为(niánjié)。
  虽然还可能归纳出其他一些方法,但一遇“粘”字就要求所有人在读音问题上做一番推理分析,总似有其不便之处。

  三、“粘”字在科技术语规范化中产生的问题

  黏、粘二字表达的概念在科技术语中应用是很广泛的。笔者查阅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29个学科的科技术语(总数近80000条),其中以“粘”字为词头的术语(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未收录“黏”字)共有148条,这里面还不包括不以“粘”字为词头而含有“粘”字的术语,数量可谓不少。在这些术语中,单独成词条或形成构词成分的有:~度、~附、~结、~液、~虫、~合、~糊、~盘、~板、~菌、~重土壤、~化、~磐、~细菌、~骨模、~胶、~膜、~土、~性、~着、~涎、~滞、~状、~质、~滑、~粒、~团、~孢子、~藻、~数、~连、~蜡、~固等。其中“粘连”、“粘度”、“粘结”、“粘附”依汉字读音排序时,既有收在“N”字母(读(nián)之下的,也有收在“Z”字母(读zhān)之下的。而“粘固”、“粘蜡”似应读为(nián)音,但收在了“Z”字母之下。可见“粘”在读音上容易陷于误区。另外,其中个别词的读音问题在使用上可能还会引起争议,需要名词委在公布时确认。

  四、结论

  在文章及科技术语中仅使用“粘”而不使用“黏”字,容易带来读音乃至概念的混乱。笔者以为,要完全避免上述问题继续出现,在正式出版物表达“黏”的概念时,应恢复使用“黏”字;在表述“粘”(zhān)的概念的使用“粘”(zhān)字,以求概念精确、读音一致。这样,一是可以避免读音上的混乱,二是同语委和新闻出版署1988年3月25日的“通知”精神以及目前的现代汉语类词典体例(目前此类词典多把“黏”作为规范用字推荐使用,下排“黏”字头的词例,而“粘”字仅注“同黏”或“见黏”而加以保留,不排词例)相协调一致。
  以上分析尚有不成熟之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