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名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术语 | 发布时间:2016-09-08 | 【打印】 【关闭】
原子量,译自英文atomic weight,是由化学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Dalton)在19世纪初提出的。在那个年代,所谓物体的“重量”还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许多人把“重量”作为“质量”的同义词;人们还不知道有同位素存在。道尔顿在提出原子论的时候,强调了“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weight),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于是atomic weight这一名词应运而生,其含义就是“原子的重量”,中文名为“原子量”。中文没有把atomic weight直译为“原子的重量”,而是把它翻译成“原子量”。现在看来,这个译名的好处在于它既包含了英文atomic weight的本来含义,又可以避开后来产生的“质量”和“重量”之争。
200多年来,“原子量”这个名词已在世界上被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所接受,但在20世纪 60年代初却引起了一场争论。1961年世界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达成了历史性的协议,决定采用12C(12为上角标)作为原子质量的基准,当时物理学家决定对某一核素的质量采用atomic mass来表征,这对化学家提出了挑战,是否也同时要将atomic weight改为atomic mass?当时,国际原子量委员会(ICAW)决定废弃atomic weight, 将the commission on atomic weights改为the commission on atomic masses,并建议今后要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表”(table of relative atomic masses)。这一建议遭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总部的强烈反对而未获批准。到了1969年,原子量委员会做出了仍保留atomic weight的决定,其理由是:atomic weight具有传统的含义, 所有使用原子量表的人都能正确理解;atomic mass (不管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对核素而言的,是用来与元素相区分的;修饰词relative实在是多余的;atomic weight可能误导读者认为表中的数字有量纲,改成atomic mass同样不能消除最基本的误区。
1993年,中国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GB3102.8—1993公布,其中将“原子量”改为“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改为“相对分子质量”,这些名词出自国际标准化组织文件ISO31,part8: phys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physics,做此更改主要是为与国际接轨。
自1993年国标公布后,2001年初中新课标化学教材开始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2004 年高中新课标化学教材开始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目前,在中学教材中早已全部过渡到国家标准规定的名词。但是关于原子量、分子量的定名在学术界一直有着较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标准应向国际标准靠拢,但更多的学者,尤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认为:虽应向国际标准靠拢,但名词命名主要是根据概念内涵,不一定对译;另外,对于使用时间长且影响大的名词还要考虑到约定俗成的因素。过去英文名用atomic weight,现在ISO取消atomic weight这一名词,改用relative atomic mass有其概念明确之处,但历来中国人所称的“原子量”就表明其所定义的特殊之比的内涵,已约定俗成,明了易懂,不必随英文改为“相对原子质量”。
2001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50多位院士联名写过一份书面意见给全国科技名词委,主张沿用“原子量”一词。2005年,全国科技名词委与《科技术语研究》杂志社共同展开了调研,发函广泛征求高等院校专家们的意见,调研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共收到来自科研、教学、出版界67位专家的来稿、来函。其中支持保留“原子量”“分子量”的23位,占34%;支持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的15位,占22% ;建议两者同时使用的29位,占44%。《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4期刊登了多位专家对此名词的命名的意见和建议。大部分专家认为:科技名词的内涵随历史发展而变化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如今,人们早就不会将“原子量”理解为“原子的重量”了,因为只要学过高中物理,谁都会懂得质量和重量不是一个概念,懂得原子量这个名词不涉及重量,只涉及质量。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客观上并不会变动,而对应于元素的原子量则不然,它不仅仅取决于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准确度,也取决于它的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准确度。而后者的不确定性并不仅仅取决于测定准确度,还取决于取样,而且还会因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正由于这种复杂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每两年要审定并公布一次新的原子量数值。由此可见,保留原子量这个名词有助于对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内涵的全面认识,避免引起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复杂性被简单化的误解。
目前绝大多数西方教科书仍然使用原子量(atomic weight),但是如果立即弃用相对原子质量,将使国标缺乏连贯性。因此,经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专家讨论,现阶段将“原子量”(atomic weight)作为正称,“相对原子质量”(relative atomatic mass)作为“原子量”的同义词使用。同样,将“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作为正称,“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作为“分子量”的同义词使用。
(本文节选自《中国科技术语》2016年第4期,作者才磊,原文标题为:几组化学名词的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