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迟到症”(Chronic Lateness),你有么?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1-22 | 【打印】 【关闭】
几年前,英国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位名叫Jim Dunbar的57岁男性,任何事情都会迟到,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非常苦恼,但就是改不了。最终,医生给了这样的诊断—“长期迟到症”(Chronic Lateness)。医生解释说,“总是迟到”可能是由于与感知时间系统有关的神经网络出现障碍,让他不能准确估计某件事情要花多长时间。这种失调所影响的神经网络也与注意失调多动症(ADHD)有关,这也能解释为什么 ADHD 患者常会出现不能守时的问题。但是当别人都不迟到、只是一个人“习惯性”迟到,这种行为就成了这个人的稳定特质(trait),就不能用前面的社会文化原因和状态性(state)原因来解释,而是反映了更深层的个人因素。人们稳定的特质有很多,有些只是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有些特质则会蔓延到方方面面。这些会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特质,就是人格。
总是迟到也受到人格影响(或者说是人格的一种表现)。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分析了被试大学生到达时间和人格问卷的得分。结果发现,尽责性高的人最为守时,宜人性高的人与预定时间相差最少、而神经质高的人往往到得最早。还有人认为迟到与自恋人格有关系。自恋人格的核心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恋人格高的人会认为别人的时间没自己的时间重要,或者享受迟到带来的“独特性”(希望别人都在等自己),因此更容易迟到。
除了人格,还有些因素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总迟到的人往往对于任务和时间的估计和管理有问题。对于时间的估计与控制,属于“元认知”的一种,也就是对于认知过程或者行为过程的理解、管理与控制。我们在从事很多事情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元认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如何、评估行为的有效性、如何进行计划、设计应对策略等等都得靠元认知控制。元认知也体现了自我觉察与觉察他人的能力,因此对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都起到重要作用。经常迟到的人,可能很难准确估计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或者不去监督任务的进行情况。
本文转引自微信号“中科院之声”,作者王日出,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