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扫描

科技日报:2018年,33308条科技名词得到审定规范

发布时间:2019-03-25 来源:本网

  巴特勒山、尼摩坑、卡莱巫切深谷、克拉克山脉……这些陌生的地方并不在地球上,它们坐落于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冥卫一。

  但千万别因为这些地点远在太空,就随意乱叫它们的名字。其中文叫法可是201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经过充分讨论、论证、调研后,专门审定规范的。

  对冥卫一首批12处表面地貌特征命名,只是去年审定规范的大量科技名词的一部分。科技日报记者从22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名词委2019年度常委会上获悉,2018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共组织82个审定分委员会开展工作,审定公布了10种33308条规范科技名词,其中预公布17503条,正式公布15805条。

  小词语,大支撑

 “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非常重要,是一项基础性、支撑性的系统工程。”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在会议上指出。

  有学者统计,每年新增的社会语言词汇中,有80%来源于科技领域。科技领域用词如果不能及时得以规范,会影响社会语言的健康发展。

  因此,是“伊博拉”病毒,还是“埃博拉”病毒?是“PM2.5”还是“细颗粒物”?科技名词的叫法看起来是小事,却事关重大。

  “科技强国的建设需要规范化的科技名词体系作为支撑,科技信息的传输和共享、科技知识的协同和管理、科技成果的交流和传播都需要以科学规范的科技名词体系为基础。”白春礼说,数字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都离不开专业化、规范化、结构化的科技名词。

  科技名词的规范工作也事关国际话语权。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会上建议,应有意识地在高铁动车、5G等中国有国际话语权的科技领域,提早布局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工作,抢占制高点。

  “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规范工作,中国目前在世界上就处于引领地位。”张伯礼说。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过去一年,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在会议上介绍。

  比如,由全国科技名词委、民政部地名司、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共同参与的“天体地理实体地名命名”工作,就是为了服务国家深空探测需要。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名称是该工作的前期成果,已在2018年7月由民政部对外正式公布。

  “passive house”的中文译法则是另一个例子。这个舶来词语之前常被直译为“被动房”或“被动屋”,多少有点别扭。

   “为了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全国科技名词委经审定后,将‘passive house’的中文名称确定为‘超低能耗建筑’。”裴亚军说,规范后的用法已在2018年9月召开的“2018 雄安新区超低能耗建筑国际论坛”上率先推广使用。

   除了审定和公布科技名词,全国科技名词委在术语知识服务方面也取得不少进展。

   记者了解到,全国科技名词委主办的术语知识服务平台“术语在线”去年提供访问服务500余万次,较2017年增长44%。其中,海外访客上升明显,覆盖美、日、英、俄等12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流量占比2.1%。

   (科技日报北京3月24日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