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审定动态

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音乐名词审定工作专家论证会

发布时间:2025-09-19 来源:

会议合影 

2025年9月15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音乐名词审定工作专家论证会。与会的评审专家包括人民音乐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杜永寿编审,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王晓俊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教授,中央音乐学院贾国平教授、吴粤北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郭威教授。杜永寿编审担任评审组长。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王萃,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康啸,音乐学系主任、音乐理论研究院院长康瑞军,音乐学系副主任、音乐理论研究院副院长金溪,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欢,音乐学系办公室主任张珊珊等参加会议。全国艺术名词工作办公室执行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向民,全国艺术名词工作办公室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博物馆学院院长李万万等参加会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兼事务中心主任裴亚军、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晖,审定三处叶艳玲、邬江、汪泉旭参加会议。会议由张晖主持。

裴亚军主任在致辞中代表全国科技名词委感谢各位专家的出席。他指出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设立秘书处是推动审定工作常态化的重要举措。全国科技名词委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和有关单位条件,委托中国音乐学院开展音乐名词审定工作的预研工作,并提出开展音乐名词审定工作的建议方案。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程序,邀请音乐领域的权威专家对开展音乐名词审定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音乐知识体系等若干重要事项进行论证等若干重要事项进行论证,请评审专家提出专业的评审意见和建议,供全国科技名词委决策参考。 

李向民主任代表全国艺术名词工作办公室欢迎各位专家的出席。他介绍了全国艺术名词办的阶段性成果,并指出艺术名词审定工作由筹备阶段逐步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音乐学科作为艺术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术语体系的规范化需求尤为迫切。面对日新月异的音乐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亟需对音乐名词进行系统整理与规范,统一概念边界、凝聚学术共识,编纂出一套既尊重传统、与时俱进,又与国际接轨的音乐名词体系。这项工作对于巩固音乐学科的学术基础、提升我国音乐研究的学术话语权以及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意义重大。作为艺术领域的总协调机构,全国艺术名词办将积极推动全国音乐名词审定委员会筹建,为专家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王萃副院长对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信任和支持、对全国艺术名词办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她指出,音乐术语的规范化,是音乐学科从经验传承迈向科学体系的必由之路。音乐名词的规范化不仅是统一学科术语工作,还是关乎学科根基、学术话语权与文化传承的系统工程。筹建全国音乐名词审定委员会具有凝聚行业共识、抢占国际先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面对术语规范化的迫切需求,中国音乐学院愿牵头全国音乐名词审定工作,与全国音乐界同仁一道,为构建“逻辑自洽、国际兼容、本土适应”的音乐术语体系贡献力量。希望全国科技名词委和评审专家对申请报告提出意见建议。 

康瑞军主任代表中国音乐学院汇报了预研工作,内容包括全国音乐名词审定委员会机构组建方案 、音乐名词审定项目论证、以及中国音乐学院作为秘书处单位的可行性报告。

会议现场 

杜永寿编审主持了评审环节,与会评审专家逐一对有关报告和方案进行了评议,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评审组一致认为,科技名词规范化是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音乐名词编写与审定,是音乐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促进音乐专业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具有重大意义,是音乐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进我国音乐名词体系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更是音乐学界服务国家中华传统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音乐学院研究提出的《音乐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报告》逻辑清晰、内容全面、表述清楚、结论可靠,工作方案可行, 预期进展和成果能够满足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要求,修改完善后可作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常态化组织开展音乐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参考。中国音乐学院在音乐领域具有可靠的学科建设传统和学术研究团队,工作基础扎实、成果积累丰富、保障条件有力,具备作为秘书处依托单位,牵头组建全国音乐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实施全国音乐名词审定工作的有利条件。与会评审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音乐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整合全国音乐领域专家资源,尽快启动并推进音乐名词常态化审定工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