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办公邮箱   |   ARP系统   |   术语在线   |   ENGLISH

中国食品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70余位专家历时6年填补基础性空白《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出版公布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2-17  |  【打印】 【关闭

  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批准,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70余位专家学者完成的《食品科学技术名词》于日前正式出版公布。此项工作历时6年,收录名词3432条,包括总论、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5个部分,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食品科学技术规范名词。其出版对食品科技乃至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填补基础性空白  为食品科技铸魂

  食品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历史悠久,是以食品工业所依托的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工程技术及装备的实现和相关科研、工程队伍的组织与培养为其基本内涵的学科。作为一支重要的学术分支,还与农学、工学、理学、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互为交叉。

  作为科学技术交流和传播媒介之一的食品科学技术名词,是科学技术名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知识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它的审定与统一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在食品产业中夯实科学基础的工作,也是信息交流、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基础,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建设工作。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指出,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都必须有一套系统完善的名词来支撑,否则这门学科就立不起来,就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郭沫若先生曾将科技名词的规范与统一称为“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精辟地指出了这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的本质。这项工作正是承载了填补食品科学技术领域基础性空白的重要使命,为食品科技和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与突破夯实基础、铸造灵魂。

  不辱使命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受全国名词委委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承担了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2014年7月,双方共同组织成立了以孙宝国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食品分委会”),并分为4个组,每组设组长和秘书,分别承担相应的收词和定义工作。

  在审定工作过程中,食品分委会成员和参加编写的人员共70余位专家学者,在朱蓓薇、金征宇、王硕、李铎4位组长和陶文沂、江波、王俊平、朱加进等优秀专家的引领下,遵循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力求体现定名的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和约定俗成等原则,并尽可能与国际通用的命名方法相一致。他们以“熟悉专业,潜心考究;只问是非,不计利害;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名词面前,一律平等”为工作定位,不计报酬、任劳任怨,通过十几次不同形式的讨论会以及不计其数的沟通,反复磋商、认真讨论,精益求精。食品分委会在完成征求意见等程序后,于2017年8月报送全国名词委审批,经数轮修改后,于2018年9月12日预公布,预公布为期1年。

  此次完成的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分为总论、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食品营养5个部分,共3432条词条。类别的划分主要是基于食品科学技术的范畴和业内的共识,从科学概念体系进行审定,并非严谨的学科分类。本次是第一次开展食品科学技术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侧重于基础名词和常用名词,一些不够成熟或有争议的名词没有列入此次审定工作。

  6年来,70余位优秀专家甘于寂寞、无私奉献、斟字酌句、精益求精,以高度的责任与使命感和令人钦佩的敬业精神投身于这项伟大而又艰苦细致的公益事业中。2017年11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为表彰项目全体成员对本项工作的付出与奉献,授予食品分委会专家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指出,科技名词承载着科学和文化,一个学科的名词,能够勾勒出学科的面貌、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不断地对学科名词进行审定、公布、入库,形成规模并提供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项工作又有几分盛世修典的意味,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供稿)

  漫漫工作路程回顾

  2014年——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

  7月18日,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名词委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同组成了以孙宝国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会议公布了食品分委会成员名单,确定了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分为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食品营养4个分支,并确定了收词范围和原则。由此,这项长达6年的工作拉开了序幕。

  2015年——收词框架确定,开启释义工作

  自3月14日开始,根据食品分委会的总体安排,下设的食品工程组、食品营养组、食品安全组、食品科学组,在各组长和秘书的召集下,分别由成员所在单位东莞理工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作为承办单位,相继召开小组审定会,就已经形成初稿的收词条目进行讨论和归整。

  5月6日,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各小组形成的收词条目初稿及名词释义样本进行了讨论,对收词框架、范围、归属等问题形成共识。

  8月12—13日,在长春召开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组会议。会议由吉林大学承办,对收词条目进行了讨论,并统一了名词释义的方法。

  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由各组秘书参加的食品科学技术名词条目审定会。会议对名词条目再次进行系统梳理,最终确定收词条目。

  11月20日,释义工作正式开展。

  12月,由食品分委会推荐的刘静波教授被评选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先进个人”,并在2015年底召开的全国名词委第七届全委会会议上受到表彰;分委会主任委员孙宝国院士当选为全国名词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2016年——释义工作有序推进

  3月1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代表和全国名词委专家共同参加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食品工程组工作会,会上对食品工程领域名词释义进行了充分讨论。会后,分委会秘书处以食品工程组作为典型案例,及时将好的经验和做法提供给分委会各组参考。

  4月下旬,形成名词释义初稿,并提交全国名词委进行初步审核。

  6月30日—7月15日,项目组全体成员对全国名词委审核修改后的释义进行交叉性综合审读。

  8月18日,召开食品分委会第二次工作会,对综合审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讨论。

  2017年——主体工作完成

  截至6月15日,《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征求意见稿)业内内部征求意见工作完成,各组进行修改汇总。

  7月19日,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定稿会在北京召开,食品分委会委员针对本项目及审定稿进行了讨论,食品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主体内容完成。

  8月,《食品科学技术名词》报送全国名词委审批。

  2018年——进入预公布阶段

  9月12日,经全国名词委批准,《食品科学技术名词》正式进行网上预公布,预公布期为1年。

  2019—2020年——修改完善,正式公布

  根据预公布期间的反馈意见,食品分委会再次组织多次修改和完善。

  2020年10月,经全国名词委批准,《食品科学技术名词》正式出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