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计量学名词审定工作专家论证会。中国计量协会理事长吴方迪研究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周自力研究员、清华大学谈宜东教授、中国计量大学陶丽琴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王丽研究员等五位专家组成评审组,受邀参加会议,吴方迪研究员担任评审组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谢冬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计量师原遵东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战略中心副主任于连超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战略中心劳嫦娟高级工程师、胡泊工程师等预研团队成员,以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张晖副主任、审定二处史金鹏处长、审定二处编审才磊、魏星参加会议。会议由史金鹏主持。
会议合影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晖首先致辞,代表会议主办方和承办方向各位专家莅临本次会议表示感谢。他回顾了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悠久历史,强调其作为国家基础性工作的战略意义。指出名词规范工作在服务科技交流、支撑学科建设、构建国家科技话语体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张晖副主任介绍了名词委“十四五”期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面向构建汉语科技话语体系”的三个工作面向,并肯定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前期调研和筹备工作中付出的巨大努力。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程序,邀请计量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对开展计量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计量学知识体系等若干重要事项进行论证,请评审专家提出专业的评审意见和建议。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谢冬伟代表申报单位致辞。他指出,计量是经邦济世的重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规范、统一、前瞻的计量学名词体系,是计量思想交流的“通用语言”和参与国际治理的“身份凭证”。谢冬伟副书记强调,自2018年国际单位制(SI)量子化变革以来,测量科学进入以量子化、数字化为特征的“先进测量”时代,催生了海量新概念、新技术。现行版名词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求,启动新一轮审定工作已是必须破解的“必答题”。他表示,作为国家计量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牵头承担此项重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计量智慧。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战略中心副主任于连超研究员代表预研团队,就计量学知识体系研究与名词审定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作了详细汇报。汇报指出,计量学名词的规范化是实现量值传递和国际互认的基础。面对量子化、数字化、生命科学及“双碳”战略带来的新趋势,计量学名词体系亟待更新与完善。汇报系统梳理了计量学的知识体系,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基础理论层、纵向学科层、横向应用层、新兴交叉领域层”的四层结构。其中,纵向涵盖几何量、力学、热学、电磁学、时间频率、光学、声学、电离辐射和化学九大传统计量学科,新兴交叉领域则重点关注量子计量、数字计量、生物计量和碳计量等前沿方向。
汇报还全面展示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的雄厚实力和独特优势,包括其作为国家最高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法定技术机构的权威地位,覆盖计量学全领域的学科体系,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国际影响力,以及承担多项国家级名词规范工作的扎实基础。最后,汇报提出了常态化开展此项工作的组织架构、工作原则和详细计划。
评审环节由吴方迪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在听取汇报后,逐一对有关报告和方案进行了评议,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达成高度共识。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科技名词规范化是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计量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当前,全球测量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国际单位制(SI)已全面迈向量子化时代,计量的精准度与基本物理常数直接挂钩。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引发了国际科技竞争规则的重构。开展计量学名词规范工作,构建计量学自主知识体系,对计量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两岸名词对照和国际学术交流至关重要,对国家科技创新、国家治理能力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提出的《计量学知识体系研究报告》逻辑清晰、内容全面、表述清楚、结论明确,稍作修改后可作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常态化组织计量学名词工作的重要参考。拟定的工作草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预期成果能够满足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要求。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拥有较全面的计量研究力量及支撑平台,具备牵头组建全国计量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组织实施第二版计量学名词工作的能力和条件。
建议进一步优化和明确计量学的知识体系和领域边界,强化对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的关注,做好顶层设计,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持续支持下,整合计量领域的优势力量,尽快启动计量学名词的第二版修订工作。